视频的主题是:哈佛大学公布2021届新生背景调查,调查包括学术、生活及家庭情况。
超过一半新生参与了调查,结果发布在The Harvard Crimson校报。
② 这29.3%的哈佛新生中,46%来自超级富豪家庭(年收入超50万美元)比例远超去年的26.6%。
③ 父母(至少一人)是哈佛大学校友中,11.5%来自公立学校,30.1%来自私立学校。
⑥ 35.9%的哈佛新生很少用Twitter,56.4%的哈佛新生干脆没有账号,80.5%的哈佛新生很少用或不用Facebook。
⑦ 大多数哈佛新生是苹果粉,84.2%的新生用iphone手机,75%用苹果电脑
看完这些数据,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“寒门无望”,但仔细一看,就会发现其实是标题有些断章取义。
在标题中,原博主说的是“哈佛大学近五成新生为富二代,三成学生家长是哈佛校友”。
所以说,现实并不是原视频博主说的那么夸张。但我想补充的一点是,家庭确实对一个人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。
很多人的学习习惯或习性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。我以前经常和乔月半举的一个例子是进化论中的“印随行为”,这是动物早期的学习行为。
对于孩子来说,早期的学习习惯其实是来自父母的引导。别小看那短暂的“印随期”,其实是会对一个人日后的学习态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所以当我看到这组数据的时候,我觉得尽管7成新生的家里并没有人从哈佛毕业,但原生家庭一定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方式。
在这里插播一句,我对川普大叔的执政水平不予以置评,我也不太懂政治,但我很佩服他教育孩子的能力,上谷歌查一下就会发现他的五个孩子都相当优秀!最为我们熟知的伊万卡,就是最典型的代表。
还有一个类似的人物是扎克伯格的爸爸,老扎,一共育有四个儿女,虽然小扎因为创造了Facebook成了硅谷神话,他的兄弟姐们没可能并没有他出名,但也依然个个都行很优秀!可见,老扎的教育方式也值得学习!
原博是把几个信息故意混淆了,因为46%的超级富豪家庭是基于父母毕业于哈佛的统计,在第一个图中,父母(或一方)毕业于哈佛的比例总计为18.3%。
这个比例我觉得正常,而且也说的通。这部分新生的父母应该都已经做到了各行各业的中高层,所以实现这个收入是有可能。
但如果像原博传达的信息那样“近五成富二代”,估计很多美国人看到了也会气哭。
除了被原博误导的两个重要信息之外,我倒觉得这段视频提供的其他几个信息值得我们思考。
这几年我们在国内总能看到一些媒体宣传国际学校或者私立学校的“快乐教育”,但实际情况是,好学校的压力都是相似的。
所以千万不能被这些信息误导,无论在哪,无论何时,想成为优秀的人,一定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心血。
吴军老师原来在得到专栏里做过这方面的比较。他以自己的女儿为参考。吴老师的女儿在美国就读于Palo Alto地区非常好的一所高中,我自己偷偷谷歌了一下,发现应该是顶级私立。
他女儿在11年级(也就是高二)就修完了吴军自己曾经在大学二年级才学的课程,而这些课程的深度基本和MIT(麻省理工学院)是一样的,所以可以转学分。
而除了学习,她女儿还做了很多其他的事情,包括义工、实习、学习音乐、烘焙等等。她女儿的同学也是如此,中学时期就已经成为全美顶级高尔夫球手、花样滑冰第一名、大提琴第一名等等。
所以可以看出,美国的好学校并不比中国轻松。所谓的“快乐学习”是不存在的,我们所理解的“快乐学习”就是“不用学习”,但实际情况是,“快乐学习”是“辛苦学习”非“痛苦学习”。
第二,哈佛学生之所以能够集中精力学习,我觉得有一个数据反映了真相。就是视频中所说的,56.4%的哈佛新生干脆没有账号,80.5%的哈佛新生很少用或不用Facebook。
可见,他们很少会花费时间在SNS上。千万不要小看SNS,我对比了一下我和周围学霸的区别,发现我之所以是学酥,而他们是学霸,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,我浪费了很多时间。
比如,我每天会花不少时间刷微博或者知乎。但学霸们不,极少极少会刷微博,我连他们的微博账号都没有,一起自习的时候,我都会先开电脑,打开一排SNS,看看今天都有哪些八卦。但他们,进了图书馆,坐下就开始学习干正事。
第三,有85.9%的哈佛新生把学术列为第一优先选项,也就是说,“学习”是重中之重。
这一点我在以前的推送中也分享过,中美教育的一个巨大差异是,中国的高校是严进松出,而美国,像哈佛这种名校,基本是严进严出。
这些学生把学习列为第一位,也足以看出,大学是他们人生的起跑点,想要跑的快,跑的远,这一路都要好好规划。
相反,我们有多少人进入大学之后的首要目标是好好学习?或者说,有了这个目标真的有去做吗?
你所做的努力都应该来源于对自己的要求,而非满足家人或老师或其他人的期望。
总得来说,这个短小的视频虽然因为原博“有偏差”的几个信息点成了热议话题,但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总是关注我们没有的东西,比如:超级富豪家庭、哈佛毕业的父母。